当前位置:职校资讯

河北邢台:新农民村里上“职校”种出科技果_邢台农业科技

2022-09-08 11:08:52文/

    果满树,粮满仓。眼下,许多地方的农民都在地里忙着“收秋”。10月10日,一场秋雨放慢了河北省邢台市“收秋”的节奏,会宁镇尚汪庄村的村民们放下手里的活计,聚到村委会拉家常。村委会办公室早已被改造成教室,教室门口墙上一张9月的课表,让村民们有些怀念“送教下乡”给他们带来的有书读、有课上的日子。从2009年起,邢台农业学校开始“送教下乡”,为农民办起了中职班,目前,已招收了5600多名农民中专生。

  了解了技术的村民口袋鼓了起来

邢台农业科技

  谈起今年的年景,尚汪庄村的村民们都喜滋滋的。“从2005年起,村里开始种果树,还是头一年有这么好的收成呢。”村民霍爱华快人快语。

  今年的收成,特别是果树收成好得出人意料,但仔细想想,也在意料之中。“这真得要感谢‘送教下乡’。”霍爱华说。霍爱华家里有4口人,3亩林地、6亩田地。爱人常年在外打工,孩子要上学,平时就她一个人忙农活,田里的小麦、玉米、棉花就够她忙的了,园子里的枣树、核桃树自从栽上后,她就没管过。“我不知道怎么管,都几年了也不结枣、结核桃。”说起自己对果园的疏于管理,霍爱华有些不好意思。

绵阳广播电视大学是公办吗

  去年9月,邢台农校组织的第二批“送教下乡”送到了尚汪庄村。霍爱华报名参加了果树班,一年学下来,收获不小。“过去,我也知道果树要剪枝,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剪,也不知道该怎么剪;知道果树要打药,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打,也不知道打什么药。上了这一年的课,这些东西,我全弄懂了,下地一实践,今年全都挂果了。”

  “送教下乡”有个规定,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初中毕业,年龄在45岁以下。已过花甲之年的尚振敏不符合要求,但看到左邻右舍都去听课了,他也去凑个热闹。听到老师讲枣树用“环剥”技术可以提高产量,他觉得有些胡闹:“‘人要脸、树要皮’。把树剥了皮,树还有得好?”他决定自己做个试验,家里的5亩枣树,一部分按老师教的“环剥”,另一部分不剥皮。等今年8月枣子打下来一称,枣树“环剥”的比不“环剥”的产量竟然高了一倍。“这回我可信了!”尚振敏打定主意,旁听到底。

  村党支部书记尚省城家里种了3亩核桃树、7亩枣树,虽然他不大会管理,但果树每年总能有些产量。村里号召大家种果树致富,但几年下来,作为带头人,自己家的果树都没见有多少收益,尚省城在村里说话都觉得不硬气,所以当他听说邢台农校“送教下乡”,在村镇设立教学点时,赶紧去争取在自己村里也设一个。

  “2009年第一批学习,我们没赶上,去年终于争取来了。”尚省城说,他自己不仅担任了教学点的班主任,还作为一名学员认真听农校老师讲课。今年,尚省城家的3亩核桃树,打下的核桃卖了1.2万多元。

四川省自贡市永安职中

系统教知识让农民“知其所以然”

  “送教下乡”让尚汪庄村的农民富了口袋,可邢台农校校长关林柏却说:“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富口袋,还要富脑袋。”与单纯地送技术下乡、简单地培训,让农民们“知其然”不同,邢台农校的“送教下乡”强调的是系统教授知识,让农民“知其所以然”。

  “我们的策略是‘普退职进’,村里的小编教学点撤了,我们职校的教学点就设到了那里。”关林柏介绍说。农民有学习的愿望,但却离不开土地,离不开生产。“送教下乡”可以让农民在家门口上学,通过2至3年的系统学历教育,提高科学文化素质,成为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。

  2009年4月,邢台农校首批遴选了4个专业,在17个村镇设立了教学点,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,还购置了十几辆“送教下乡”专用车,拉着老师和教学设备到各个教学点上课。

邢台农业科技

  传统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系统性,往往以学生入学时间为起点,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组织教学,但对绝大多数农民学生而言,他们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,以往的教学模式就不能适应了。

四川单招护理专业学校有哪些

  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刘英群告诉记者,动植物的疫情季节性强,比如春季H9型禽流感高发,这个时期要重点讲怎样增强禽类的免疫力,怎样预防禽流感。“我们讲课的进度要和动植物的生产周期同步,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,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、怎么做。在此基础上引入必要的专业理论,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。如此循环,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,学生同样可以系统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。”刘英群说。

  “‘送教下乡’前,学校生源减少,很多涉农教师都转行了。”1989年从河北农大毕业就来到邢台农校任教的赵书芹感慨地说。如今,教师们又有了用武之地,即便工作很辛苦,很多教师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到“送教下乡”的队伍中。学校教务主任杨立国甚至辞去了主任一职,只为了重新捡起自己的农学专业,重新享受当老师那种“被需要”的感觉。

富脑袋计划催生“持证下田”第一村

  2009年4月,第一份“送教下乡”协议,是关林柏和内丘县岗底村党支部书记、富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双牛共同签下的。

  岗底村,因为“富岗苹果”而美名远播,128道生产工序、59项信息追溯,使富岗苹果成为北京奥运会专供果品,极品苹果单个卖到上百元。富岗苹果给岗底村带来了财富,村子的富裕程度在邢台市乃至整个河北省的农业村中数一数二。

  富岗苹果如此神奇,靠的是牵手农业专家,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。“岗底村从温饱到小康,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。”杨双牛说,“农民越吃科技饭,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。富了口袋还得富脑袋,才能管长远,这在全村上下已经成为共识。”

  构建学习型岗底,全面提高农民素质,是岗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愿望。所以,“送教下乡”试点的消息一传出,杨双牛就找到关林柏。双方一拍即和,将第一个教学点建到了岗底村。

  “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正规教育,还不用交学费,这可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啊!”村民王介民说,当时就有100人报名上了中职班,成了邢台农校的学生。

  “学习后才知道了方向。”经过一年的“送教下乡”,杨双牛和村民们意识到,农民也必须走职业化道路,成为职业农民。因此,一年后的2010年4月,关林柏和杨双牛再次携手,将“送教下乡”深化和拓展,签下了“持证下田”协议——农校用一年时间“送教下乡”,对学员进行果树中级工和初级工的知识及技能培训。

  有了一年中职班的基础,一听说办“持证下田”培训,村里报名的人达208名。参加中专班学习的村民,通过相应的果树中级工考试,颁发果树中级工职业证书;没有参加中专班学习的村民,需要参加短期培训,通过果树初级工考试,颁发初级工职业证书。“今后,岗底村的农民都要拿着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下田干活。”杨双牛说。

2022年全球失业人数

  再有十几天,过了霜降节气,岗底村的苹果就可以采摘了。站在山坡上,望着挂满枝头的苹果,关林柏和杨双牛共同酝酿着另一个“富脑袋”计划:100名参加中专班的村民明年4月就将毕业,农校和村里支持他们继续函授本科。“5年后,岗底村平均1.7户人家就可以有一名农大的毕业生了。”杨双牛喜悦地说。(记者翟帆 时晓玲 李丹 杨占苍)

  • 姓名:
  • 专业:
  • 层次: 分数:
  • 电话:
  • QQ/微信:
  • 地址:
推荐阅读